西方艺术脉络(35)—表现主义(1905-1920):是【第六孵化流派】,也就是梵高系的代名词。
14、表现主义(1905-1920):是【第六孵化流派】,也就是梵高系的代名词。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和奥地利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广义上的表现主义艺术注重情感表达,而非传统美学。它跨越了不同的国家、媒介、运动和时期,融入了幻想、扭曲和动态的元素。
表现主义的出现是对印象派的强烈决裂:印象派画家在画布上画出了对周围世界的“印象”,是对感官的简单反映;表现主义者旨在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对他们自己感受的“表达”。【可以称为强烈版印象主义】。
蒙克《呐喊》
其典型特征是仅从主观角度呈现世界,为了唤起情绪或想法,从根本上扭曲它的情感效果,试图表达情感体验的意义而非物理现实。
换一个角度讲表现主义是德国的,反对法国的现实主义,它主张从唯心主义出发。
主要以德国为中心的艺术运动、荷兰画家蒙克的影响、桥社、青骑士社、新客观派、康定斯基、马尔克。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创立了法国的野兽主义)画展上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出现标志表现主义绘画作为运动的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
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艺术家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
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
埃贡·席勒的《爱德华·科斯马克肖像》
14.0、新客观现实派:
新客观现实派,以乔治·格罗斯(1893-1959)、奥托·迪克斯(1891-1969)和马克斯·贝克曼(1884-1950)三人为主,严格讲它应当被称为“后表现主义”因为1924年曼海姆艺术厅厅长把这一时期的一批艺术家叫做“新客观现实派”的时候,实际上包含着三种风格:真实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鲁索画派的朴素风格,但以上三人,实际上只属于第一种风格,即以表现主义的夸张手法描写真实。
《毒气中的突击》
新客观派产生于一战后的德国,由于战败,国内政治派系的斗争又尖锐起来,右翼的社会民主党政府既不敢触动依然强大的军方势力,又抑制不住物资匮乏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灾难。无产阶级希望通过革命手段重建民主秩序,先锋艺术家团体普遍站在左翼一边,希望建立社会主义。表现主义艺术家也成立了十一月集团,同左派的“工人艺术委员会”站在一起,他们的纲领最后都体现在包豪斯学院的宣言中。
新客观派画家都有参加战争和蒙受战祸的切身体验,因而他们以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暴露,把资产阶级战争机器所制造的灾难和痛苦无保留地揭露出来。为了达到唤醒良知的目的,他们不惜以犬儒学派的手段,先愤世嫉俗、后玩世不恭。
《Before the Masked Ball》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https://145758.com/yishudiangu/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