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山水的烟雨朦胧——米氏云山
米氏云山又称米家山水,由北宋画家米芾所创,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合称“二米”。米芾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善于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以达到新的趣味。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 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借笔作画不求工细。米芾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雨掩映树石,意似便已”。米友仁画山水亦草草而 成,自题为“墨戏”,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对水墨山水发展影响很大, 是北宋中期山水画变革的主要形式之一。米芾真迹已不存,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
《潇湘奇观图》 南宋 · 米友仁
宋代的山水画,主流是继承唐代、五代以来的水墨山水画,即用线与墨相结合的破墨山水,施用色彩也仅限于色墨结合的淡色晕染,此外,尚有传统的重色青绿山水画。由于北宋中期出现的“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到徽宗时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异军突起,即所谓“米点山水”。
首创人米芾,字元章,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雾雨蒙蒙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董源画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不拘形色勾皴,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充分发挥了水墨融合,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蒙的神韵之趣。
米芾之子米友仁,继承父法,并有少量的作品传世,皆烟峦飘渺,树影迷离,淋漓尽致,生动有趣。
米友仁,米芾长子,人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早年以书画知名,他和其父米芾,均为收藏家、鉴赏家。
“米氏云山”虽然是米芾独创,但米芾的成就主要是在书法上,山水画几不可见。米友仁发展了米氏云山并使其成熟。独具魅力的米氏云山里蕴含的绘画美学思想即“寄兴游心”和“墨戏”,对后来的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米友仁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强调“借物写心”,对后来“文人画”中的笔墨纵放、脱略形状颇有影响。
米友仁山水画属水墨大写意。在绘画上追求“点滴烟云,草草而成”。并且,其在山水画上的创造,则来源于对江南的风景切实的感受。他常住江南,对江南的云山烟树,目染至深。
他的画法突破运用线条表现峰峦、树木、云水的传统方法,强调用墨。吸取王洽的“泼墨”、王维的“水墨渲染”、董源的“淡墨轻岚”和点子皴,又参以破墨、积墨、焦墨,通过墨的深浅浓淡和笔的横点排比,来表现烟云变幻、风雨微茫的景象,模糊中见意趣。
米友仁善用横点的“落茄皴”和泼墨的“拖泥带水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北宋流行的李成、范宽画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
米家的云山,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山水”的典型绘画代表;而反过来,米家山水也定义了中国山水的图式,并在漫长的岁月中沁入了中国人的脑海。
“米家山水”的大体画法:先用清水按山石的大体形状、走势润泽一遍,然后用淡墨渍染,再用稍浓的墨笔去破击并点出层次,最后用大小错落的浓墨横点层叠上去,自由挥洒之余,不经意地流出空白。
米氏画派新奇独特,颇受时人的赞赏,对我国民族绘画传统也曾产生过一些影响,在明清画坛的复古逆流中,曾出现过一些滥用“云山墨戏”的作法,因此鲁迅先生曾提出过“米点山水无用处”的说法,当时是对这种现象的批评。青绿山水作为独立的山水技法,在盛唐以前就出现了,李思训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五代宋初此种形式为士大夫画家所不尚,被看成是职业画家的匠俗之作,曾一度在北宋画坛消沉。北宋中后期,一些山水画家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使青绿山水画进入成熟发展的时期。宋代著名的青绿山水画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人。
千万邦文化是集数字科技、文化艺术和版权交易于一身的综合性文艺交流平台,在这里,您能够获取最新文化资讯,交流艺术心得,平台还提供绘画艺术、数字潮玩和动漫头像等多种形式的IP商用版权服务。别再犹豫了,关注千万邦,开启属于你的艺术之旅吧!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https://145758.com/yishujianshang/1327.html